讀書心得小小分享:
在<智慧型資產配置>一書中, 針對效率前緣舉了一個很容易懂的例子。 閃電...
(以<過去>投資工具的走勢/報酬/風險資料, 來分析出<過去>資料中, 何種方式報酬/風險最佳。 但最後績效往往會有落差。)
因為未來根本無法完全的預測, 所以參考過去資料來判斷未來, 肯定會誤差.
如果我們放大引用的分析結果, 就更容易被放大.
在選股方面:
每年臺灣第二季,除了瘋媽祖, 還會瘋殖利率。
大家會根據過去最佳<定存股>條件 選出的最佳的股票組合
但是已經認真存股多年的朋友, 有仔細算過持股,
在第二年之後的持股平均殖利率變動大嗎?
是否第二年之後就出現了 讓你不是很滿意的定存股呢?
(這就是為何,理財網站/專家, 每過幾年所推薦定存股,總是會改變, 你的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
為什麼我們要在意這個問題呢? 如果你有為自己定一個理財的目標/進度 每年飄忽不定的殖利率,
是很難高興的走在存股這條路的。
而其實,花大量時間研究, 到底那個組合報酬最佳,是沒有很大效用的。
在你已經知道,怎麼分析個股優劣後,重點就要放在,怎麼穩定殖利率或報酬率。
要有意義的去建構投資組合。 而非單純選出,不會倒/配很多/有未來.之類
要優先考慮組合的相關性,選股條件只排在第二順位,
當投資組合完成後,你應該只在乎組合的總報酬與平均殖利率是否每年穩定,
而不是每天看個股,個別的報酬與殖利率。
當然,只有股票要最作出這樣的組合是不方便的,常見的方法是搭配債券。
但是不管如何,千萬要記住一點。
今年千挑萬選的股票,為何抱沒幾年就不一樣了?
或是有時看對,有時看錯股票!
記住,這叫<效率前緣>
已經讓很多人吃了大苦頭了。不是你看走眼,分析的不好..
(當然如果你選10家,有1家以上摃龜,就可能要檢討一下了)
這時候,你應該研究資產配置方法了。而不是又回頭去研究下一個明牌!
補充:
這也是被動式指數ETF , 天生就帶來的優點。
分散且不預測未來,設計只追求平均報酬。
反而長期下來打敗一堆散戶跟基金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