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也稱沃博艮湖效應,

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平。社會心理學借用這一詞,

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麼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

即給自己的許多方 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

用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最近「自我感覺良好」異軍突起成為諷刺別人自以為很行的專用詞。

然而心理學家會告訴你,不只是那些明顯具有自大情懷的人會對自己過度樂觀,

其實,對自己的能力(相對於其他人而言)做出過高的評價,

是每個正常人都有的通病。

Wikipedia 上 能找到的證據始於 1976 年,

美國的 College Board 回收完 SAT(大學入學智力測驗)後面附的的問卷之後,

發現在作答的學生中,有 70% 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在所有同儕的前 50%,

社交能力方面,則有 85% 的學生認為自己處於前 50%,25% 的學生認為自己處於前 1%

這樣的現象有很多種稱呼,如「illusory superiority」、「superiority bias」、

「the above-average effect」,最有趣的是「Lake Wobegon effect」,

源自廣播名嘴 Garrison Keillor 口中那個「所有小孩都在平均之上」的小鎮。

支持「自我感覺良好」假說的統計數據很多,

例如 1977 年針對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調查顯示,

每一百個大學講師當中,就有 68 個認為自己的教學能力在前 25 名。

2001 年另一份史丹佛大學進行的研究則指出,

有 87% 的 MBA 學生認為自己的學術表現在平均之上。

在 1999 年,Justin Kruger 和 David Dunning 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結果顯示越笨越無能的人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越嚴重,

這份研究讓他們拿到次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更有趣的是,一些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似乎沒有這樣的問題:

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比健康的人正確很多。

這樣的假說被稱為depressive realism

至於其原因是憂鬱症讓人能更客觀地認知世界蒐集資訊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還是憂鬱症只是讓人變得不樂觀而剛好扯平自我感覺良好效應,

學界可能還在爭議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子企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